童养婿_第55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55节 (第2/3页)

  ??如今五年过去,河山已复,气象一新。

    ??只是,当时明月在,少年余几何?

    ??殉国的是英烈,活下来的,是英雄。

    ??喂,活下来的英雄少年们!

    ??一起去继续征程吧!

    ??一起去见证山河锦绣、盛世繁花。

    ??一起去成为拉开崭新盛世大幕的中流砥柱,去用尽全力达成年少时的热血豪言——

    ??国之气象,在我少年。

    ??我们,活下来的我们,初心不改,永远少年。

    ??我们无畏无惧,我们无悔无怨;我们战无不胜,我们长命百岁。

    ??作者有话要说:大家好,今日21:00有二更哟~!(づ ̄ 3 ̄)づ

    ??第56章

    ??今日赵絮请来沐青霜、林秋霞、慕映琏、段微生,果然是为着筹建国子学名下武学讲堂之事。

    ??一直以来,国子学更偏向培养提笔安天下的饱学士子,虽说也会对学子们提出“偃武修文需并进”的要求,但也只是为了让大家强身,有一定能力自保,不至于太过羸弱即可。

    ??如此长久下来,武官武将的传续就有了隐患。

    ??在前朝时,武官多出身世家大族。因为要培养一个武艺卓绝之人,需要耗费的财力物力远超培养一位文士,若非家底殷实是很难负担的。

    ??而从前的武将,则大多是从军中兵卒脱颖而出,靠自己在戎马生涯中无数次出生入死积攒下的经验,以及对老将们有样学样的模仿与摸索,才渐渐懂得该如何带兵、如何布局。很少有一上来就能接手带兵的天生将才。

    ??太平盛世时这个隐患几乎没人注意,到前朝覆亡后,江右各州整合力量试图复国的初期那几年,随着许多有经验的老将殉国,就出现了“一将难求”的紧迫局面。

    ??赫山讲武堂存在了不足九年,前后出了三届学子,加起来共有三百多人。

    ??这些人离开赫山讲武堂时大都不过十六七岁,其中约有一半人并未选择转入军籍。但是,选择了从戎的那百余人,在复国之战的最后几年里,大都以惊人的速度陆续崭露头角。

    ??因为他们不同于寻常兵卒,他们在赫山讲武堂受教数年,学的便是如何领兵带兵、如何对敌筹谋、如何排兵布阵,并不需要再花时间去经历生死、模仿老将的统兵用兵之道。

    ??虽说他们之间的能力大小有差异,可他们自出山时就已是半成熟的储备将才,在军情紧急无将可用之际,只要把这些人从普通武卒中拎出来下达任命,他们迅速就能独当一面,足解燃眉之急。

    ??在战时,这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神迹。

    ??有赫山讲武堂这个成功范例在前,赵絮自然明白了长期储备将官人才有多重要,就想要比照办理。

    ??“……可惜这世间大多人总是求稳,便容易因循守旧,”赵絮无奈唏嘘道,“还在钦州时我就提出了这个构想,可当时的群臣中,除了贺征、敬慧仪、周筱晗、齐嗣源四人外,再无人响应。”

    ??然而这四人本就出自赫山讲武堂,他们对赵絮这个构想的支持,很容易被年长者误解为是年轻将领念旧思故之下的冲动妄念。

    ??此事便一直搁置,直到三月里新帝登基、建制初定,赵絮才又旧话重提。

    ??她花了不少功夫说服了国子学祭酒郭攀,取得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认同,这才让武德帝赵诚铭勉强点头。

    ??“按我父皇的意思,咱们先期只能尝试,所以你们仅能得国子学名下‘武学典正’的芝麻官衔,”赵絮道,“以三年为限,百人为制,若三年后你们手中能有五十人通过我的校验,我给你们加官进爵。敢不敢?”

    ??这是豪赌,对在场这几个人来说都是。

    ??于赵絮,若届时连五十人的成果都出不来,这于她在朝中的威望必是大损;而对这四个年轻人来说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